新理念下生物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9-08-20 15:10

摘自:《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侧重于研究如何教,而很少注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的学习。面对工业化、信息化的年代,需要学习的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如何运用知识及创新的特殊本领。显然,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学习方式等都与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对市民的要求不匹配。因此,上海中小学课程在传承现行教材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期课改,课程理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培养目标由“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到“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理论由“素质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由“基础学力”到“总学力系统”,即“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转变。

目前,就我们学校来说,虽然还没有使用课改后的新教材,但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和内涵,也完全有可能、有必要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体现的。因此,我在自己的生物教学中,在更新理念,改革教学行为中也作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

探索途径

1.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物教学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探究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的形成,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

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中有关血友病知识时,我的做法是先将收集到的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维多利亚女皇的图片及其家族遗传系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这里学生们发现了问题,他们提出:维多利亚女皇是如何将这种病传下去的?这种病是怎样引起的等等的问题。我没有马上从正面回答,而是采取让学生交流课前从网上收集的有关资料以及引导学生用红绿色盲遗传原理来讨论等方法。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学生们兴趣倍增,用知识迁移及讨论合作的方法逐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同时,同学们还提出有没有对该病防治的有效办法等。我告诉他们这正是我要留给大家的一个问题,请大家在课余用上网、调查等途径来收集资料,寻找答案,在下次课上交流。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应重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的经验。我利用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对《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我进行了一些改革。我让学生根据实验桌上所给的器材、试剂,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步骤,并根据自己的设计,探索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影响。我发现学生们有的并没有根据书上的要求操作,如取材时,有的同学用材料对折的方法撕下了外表皮,也有的同学发现材料的内表皮也有紫色的部分,就干脆用内表皮作为材料,同样达到了实验效果;有的同学做的装片在显微镜观察中模糊不清,我就引导他从装片制作及显微操作中找原因。实验完成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成败的原因。同学们在实验探究中发现要使实验成功,取材是关键,材料不紫或太厚时,就会影响观察;显微镜操作不熟练就会找不出分离的细胞;外界蔗糖液浓度不同,对细胞渗透作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他们也发现,探究也不是非常神秘的。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学会了探索,学会了交流,有利于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教育理念。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中还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的教育。因此,在课上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如遗传学家孟德尔是如何进行设计、进行实验,得出遗传规律的。孟德尔出生贫寒,受父母的熏陶,喜爱植物,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种植了22个品种的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微的观察、记录、计数和分析。以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实验。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长达8年的研究,孟德尔终于发现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从以上发现事例中让学生们感悟到当年科学家发现、创造的思路,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实验设计,锲而不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2.渗透STS教育,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生命科学与人类自身活动,与生产及生活实际,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视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新时代公民的整体素质。比如我在课上向学生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工程”等生物学热点知识,使他们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开设“植物组织培养”、“血型鉴定”、“水仙雕刻”等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生物教学中有些知识是与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如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医生在给病人服用胰岛素类药物时,不是口服药,而是打针,我让同学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这种药物的来源传统做法远远满足不了众多患者的需要,现代技术可通过基因工程让大肠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有些应用性知识在教材上涉及并不多,但我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讨论,确实起到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与技术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价值。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3.将现代教学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生物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声、像、图、文的有机结合,可以使生物学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能够拓展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并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通道进行学习,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拓展,视野更加开阔。我在教学中,注意使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来突破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如学习蛋白质结构时,根据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还没接触的特点,我通过多媒体模拟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合成过程,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蛋白质的多样性,多肽、肽键、肽链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学习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DNA复制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微观的、暂时看不到的现象宏观化,具体化。利用校园网的有利条件,我将获取的资料信息制成课件,让学生共享,自主学习。我还经常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从英特尔网上搜索有关资料信息,如上海城市绿化、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进展等,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学习。这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使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大有提高。

4.做好研究性课题,激励主动探索,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

研究性课题在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尤其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学生进行“克隆技术与人类”、“转基因与人类”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中,我引导他们以调查、访问、查阅、搜索、讨论、交流等形式获取资料信息,以团结合作的方法处理和加工信息,并将其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或演示文稿,在课上作展示交流,让同学们相互进行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使作品逐渐完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10多份研究作品被选中后在校内作交流展览。

新的时代、新的教学理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备有“一桶更新的水”,与时俱进,真正地转变教育理念,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革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新型的人才。